那一年,他只有18歲。抗美援朝的一次激戰後,他成了整個連里唯一的生者,睜開雙眼那一刻,他發現自己的雙手雙腳與左眼已永遠失去。
  那一天,村裡全部8名黨員齊刷刷舉起了手。25歲的他成了鄉親們的“帶頭人”,開山劈嶺、治山改水……沒有手的他,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實,沒有腳的他,帶領百姓硬是走出一條脫貧新路。
  朱彥夫,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。很多人眼裡他是一個傳奇,但他說:“我這個條件只能是一個字:拼!為百姓,就是守住陣地!”
  上陣
  窮鄉僻壤里教出百餘名學生
  上世紀50年代的張家泉村,籠罩在一片貧困之中。地處沂蒙山腹地,這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,幹部換了一茬又一茬,但山河依舊、貧困依舊,村民們仍連糊口的地瓜乾都吃不飽。
  饑餓的滋味,朱彥夫尤其能體會。10歲父親去世,他跟在母親背後要飯。14歲參軍,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……
  戰爭是殘酷的磨礪。淮海戰役、渡江戰役、抗美援朝……上百次戰鬥後,朱彥夫遍體鱗傷,斷臂殘肢的他也失去了作為健全人的權利。
  終於,本可以在榮軍院里“養”一輩子的朱彥夫,毅然決定回到家鄉,回到那個自己學會走路的地方。
  抱著“能給鄉親們記個工分也行”的念頭,他還拿起一本《學習小字典》,自學文化知識。學了文化讓朱彥夫深感有文化是多麼重要。於是,總琢磨著能為鄉親們辦點事的他,把全部積蓄拿出來,托老戰友買來了200多冊書,在自家開了一間小圖書館。
  剛開始幾天新鮮,前來借書的人絡繹不絕,但沒幾天就門庭冷落了,因為大多數鄉親們都不識字,怎麼讀書?
  於是朱彥夫決定——辦夜校,這想法立刻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支持。
  從此以後,無論颳風下雨,無論天寒地凍,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,拖著17斤重的假肢,雷打不動出現在距家2里多外的課堂上。
  鄉親們感受到了,深深敬佩這位朱老師。在2年多的時間里,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,成為張家泉村建設時期的中堅力量。
  衝鋒
  打井填溝 人均收入全鎮第一
  山裡的冬天格外冷。那一天更是大雪紛飛、滴水成冰。
  村裡所有的壯勞力都集中在了龍王廟旁,大家正在打村裡的第一口井,這是要命的節骨眼兒,為了這口井,全村已經砸進去一半的家當。
  一口井,兩口井,三口井……在朱彥夫的帶領下,張家泉村徹底告別了大老遠去別村打水、缺水灌溉的歷史。
  如果說朱彥夫充滿幹勁、不畏艱苦感召著鄉親們跟著他乾,更讓大家信服的則是他大膽的想法、超前的思維。
  在山溝里刨食,張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。地里幾條大溝縱橫,土地錯落不堪,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,常年洪水沖刷,溝里亂石如陣,寸草難生。
  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——填溝,但不是簡單地填,是先用石頭把溝蓬起來,水可以從下麵流,上面墊土成田,與兩邊的農田相連,旱了能灌溉,澇了還能排洪。
  說乾就乾,朱彥夫是軍人個性。幾條大溝終於填平,村裡一下多出幾十畝地,當年糧食產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。
  水有了、地有了、糧食有了,朱彥夫又開始想方設法讓大伙兒收入多點,他號召成立了副業社,鐵匠社、木工社、米皮社、饃饃社等;他還帶著大家在山上種起了蘋果樹、花椒樹,稱這是給山“穿衣戴帽”,這在當時的山溝溝里,可都是新鮮事兒。
  在朱彥夫的帶領下,村裡面貌翻天覆地,張家泉村在縣裡第一個有了拖拉機;第一個通了電;人均收入實現了全鎮第一……一個多年的落後村成了先進村,因為貧窮多年沒娶進媳婦的小村莊一年就迎來了10個新娘。
  垂範
  六個孩子結婚不收一分禮錢
  大女兒向華終於要出嫁了,可當爸媽的誰都不讓告訴,連嫁妝的事兒也從不提。出嫁這麼大的事都“偷偷摸摸”,向華委屈地哭了。
  原來,正值村裡打井的關鍵時刻,朱彥夫已經把自己的殘廢金全都貢獻了出來,實在拿不出錢來,他怕鄉親們知道送來禮錢。
  這個秘密還是讓鄰居家的張大娘知道了,從小看大的閨女,按當地的風俗,大娘拿出了自己的錢。“不行!”朱彥夫的拐杖敲得噔噔響。
  很多年後的今天,兒女們對父親的這一動作仍然印象深刻。村裡大娘給掰的玉米不能要;六個孩子結婚全不擺宴席、不收一分禮錢;去村外看病,堅決不要車不麻煩組織……
  朱彥夫的為人,也讓村裡人人信他,人人服他。
  有一次,村裡兩兄弟打架,當娘的氣得想喝藥自殺,朱彥夫拄著拐杖去了,坐在床上什麼都不說,兩兄弟立刻就停了手。
  百姓心裡是明鏡,誰盡心儘力為自己做事,就真心擁戴誰。鄉親們說:“在俺們眼裡,村幹部和黨不分家,黨員就應該是朱彥夫這樣的大丈夫。”據新華社電
  堅守
  心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
  250高地,每一次回憶自己的故事,朱彥夫都會從這裡講起,這是他和連里30多名戰士像釘子一樣死守到底的地方。
  第一天,還剩19人。
  第二天,還剩6人。
  第三天,僅剩1人。
  ……
  如今,朱彥夫已經走進人生第81個年頭,舊傷新病倍加折磨著這位堅韌的老人,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,用殘臂敬出的軍禮依舊標準。
  在張家泉村的南山上,朱彥夫當年和鄉親們一同填平的趕牛溝“小平原”,依然每年都在打收新糧,朱彥夫當年號召鄉親們種下的蘋果樹、花椒樹依然茂盛,這些如今仍在為村民帶來不少收入,朱彥夫的故事仍經常在村頭巷尾給孩子們講述。
  作為現任張家泉村支書,劉文合經常會去看看他們的老書記,朱彥夫有時會從日記本里抽出一張紙條給他,上面寫著致富信息、項目建議等,他平時想到什麼、看到什麼就記下什麼,拿給劉文合參考。雖然他因為身體原因已從村裡搬出,但心卻從未離開。  (原標題:朱彥夫:為百姓就是守住陣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b30jbxi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